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九游会登录j9入口
新区各园区管委会,各部门、各单位,新区各国有集体公司,省属驻区各单位:
《兰州新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兰州新区2021年第42次管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兰州新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前 言
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是兰州新区充分履行国家赋予的“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实现破茧蝶变、加速腾飞的“黄金五年”,也是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时期。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为加快推进兰州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根据《兰州新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兰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1
第一节 发展基础………………………………………………………………………………………………………………1
第二节 发展环境………………………………………………………………………………………………………………5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8
第一节 指导思想………………………………………………………………………………………………………………8
第二节 基本原则………………………………………………………………………………………………………………8
第三节 发展目标………………………………………………………………………………………………………………9
第三章 布局与结构……………………………………………………………………………………………………11
第一节 核心引领………………………………………………………………………………………………………………11
第二节 多区互补………………………………………………………………………………………………………………12
第四章 主要任务………………………………………………………………………………………………………16
第一节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16
一、现代物流业…………………………………………………………………………………………………………………16
二、文化旅游业…………………………………………………………………………………………………………………20
三、现代商贸业…………………………………………………………………………………………………………………25
四、金融服务业…………………………………………………………………………………………………………………28
第二节 完善提升新兴产业……………………………………………………………………………………………………30
五、电子商务业…………………………………………………………………………………………………………………30
六、信息服务业…………………………………………………………………………………………………………………33
七、人力资源服务业……………………………………………………………………………………………………………35
第三节 配套发展潜力产业……………………………………………………………………………………………………37
八、健康服务业…………………………………………………………………………………………………………………37
九、会展服务业…………………………………………………………………………………………………………………40
第五章 保障措施………………………………………………………………………………………………………43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43
第二节 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43
第三节 提升新区人气,夯实产业发展基础…………………………………………………………………………………44
第四节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产业促进功能……………………………………………………………………………44
第五节 完善投融资体系,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45
第六节 加大扶持奖励力度,培育做大现代服务业…………………………………………………………………………46
第七节 强化规划实施监控,确保规划实施效果……………………………………………………………………………46
附件:兰州新区“十四五”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47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兰州新区现代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为“十四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时期,兰州新区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23.15亿元增长到236亿元,年均增长16.82%;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由4.83亿元增长到16.5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7.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0.27亿元增长至59.87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8.59%。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5.7亿元,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49%。“十三五”期间,以文化旅游、中央商务、现代物流等业态为重点,兰州新区统筹谋划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集聚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了服务业集聚区在兰州新区服务业发展中的集聚和带动作用。
——现代服务业商圈建设初步形成。按照产业先导、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在基础设施和工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商贸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商圈、组团、商业网点”的整体布局,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各类商业形态基本齐全。商圈方面,现代服务业商圈建设初步形成。已培育发展形成了奥特莱斯、综合市场、瑞岭国际、职教园区、兰石、中央广场等六大商圈。组团方面,已形成瑞岭国际、绿地、兰石家园等10个组团,其中包括大型商业综合体有5个、建材家居市场3家、农贸市场3家、大型连锁生活超市10家、文化游览观光商业街1条。商业网点方面,已引进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商业街、城市综合体、专业店、专卖店、折扣店、仓储商店、网络零售等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共计15625个,基本形成业态齐备、服务便利、消费放心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商业全方位、多层次均衡发展,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初步形成。
——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等三大开放平台建成运营。进境种苗、进口冰鲜水产品、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跨境电商监管中心等特殊指定口岸功能日益完善,粮食口岸已通过兰州海关预验收。大产业、大物流、大服务格局已基本形成,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和物流节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兰州新区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兰州(含兰州新区)被列入首批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建设名单。通道经济陆空联动,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加快建设,进口活体动物、水果货运包机常态化运营,全省首批进口种猪、种羊顺利入关,巴黎、曼谷、金边等12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开通,航空口岸进出口货物增长69.7%。首批哈萨克斯坦亚麻籽专列通关,首批70吨食品香料多式联运顺利出关。铁路口岸货运量倍数增长,国际货运班列到发71列、增长33%。兰州新区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支点。
——文化旅游业发展质量持续提高。文化旅游业作为兰州新区百亿级产业、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之一,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完善配套设施为着力点、以产业融合为目标,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70亿元,先后建成西部恐龙园度假区、长城西部影视城、晴望川民俗文化村等特色旅游景区,成功打造了以秦王川湿地公园、栖霞湖、临港花海为主的生态旅游,以冰雪运动员训练中心、体育馆、体育公园为主的体育旅游,以奥特莱斯、进口商批中心等为主的购物旅游,以兰石集团、佛慈制药、青岛啤酒等为主的研学旅游项目,以现代农业示范园、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为主的乡村旅游。构建了航空、铁路、公路纵横交汇的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各类宾馆饭店140余家,旅游景区(点)20余处,设立旅行社9家,培育文化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10余家,旅游汽车公司7家。旅游基础配套体系日臻完善,旅游业在聚人气、扩消费、促就业、保增长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多业态文旅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20年接待游客382.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13亿元。
“十三五”以来,兰州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后续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受制于建区时间短、底子薄、人口少的客观条件,新区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发展结构不平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三大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占比偏低。新兴行业发展还停留在探索阶段,高端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发展态势。
——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对新区制造业的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制造业服务化存在多重制约,载体建设滞后,综合性服务平台和功能区依然稀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总体投入不足,发展速度偏慢,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不够紧密,自给自足能力不足。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级不高,多层次、多样化、便利化的服务供给不足,发展粗放、质量偏低,个性化供给缺口较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品牌企业相对较少,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创新性不强,核心竞争力较弱。科技创新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不足,企业与科研机构创新联动还不强,创新的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连锁经营企业等新模式、新业态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偏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较少,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服务能力不足,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和创新优势。
——文化旅游业产业链条短。已建成的景区大部分规模小,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具有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景区数量不足,形成的市场规模有限,尚未真正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管理粗放的问题,景区产业链条短,内涵拓展不够,市场竞争力小,吸引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亟需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不断做大做强。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担负着重要角色。
一、面临的机遇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紧紧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同时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体系建设,恰是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和潜力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兰西城市群加快推进,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为兰州新区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
——新区制造业发展亟需生产性服务业相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表现出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在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新驱动者的角色。随着新区生产制造业的发展,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的道路是必然要求。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先导,通过研发运用、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协调互动,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服务方式的实现、服务行为的完成离不开制造业、制成品这个物质载体,服务与产品互为依赖,共同满足市场需求。
——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亟待生活性服务业提升。随着新区人口规模的增加和城市化率的提高,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生活服务业日益打开了增长的空间。人口集聚和各种要素集聚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服务需求和规模效应,需要提高服务业效率和品质。通过积极有序推进生活性服务设施的建设,可以为新区发展创造最佳的空间形态和载体。
——新区文化旅游业快速崛起需要构建产业生态群。兰州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明显。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崛起,建设西部地区设施较全、品类较多、规模较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地,打造集吃、住、游、娱、乐、购为一体的产业生态群非常迫切,也为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看,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为新区拓展外部市场带来较大挑战。外部需求减少,导致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对兰州新区拓展国际市场、扩大贸易合作、推动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带来较大挑战。
——从国内看,国内宏观经济运行风险持续加大,对新区扩投资、稳增长、防风险带来一定冲击。面对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的重构,兰州新区面临来自国内竞争的压力,受资源和技术约束,核心竞争力不足,破解发展路径需要更高的战略视野。
——从兰州新区自身看,现代制造业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兰州新区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面对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企业实力不足、产业集约化程度低的困境,需要采取更为精准高效的发展对策。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兰州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充分认识兰州新区的新使命、新机遇,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开启兰州新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及国家级新区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形成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和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级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智慧高效开放共享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积极申办中国(兰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努力打造全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枢纽经济口岸经济发展先行区和甘肃省向西向南开放新高地,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抢抓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发挥“服务 制造”组合效应,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深度融合。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加强开放合作,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坚持市场主导、高端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服务业迈向高端。以“标准化 ”促进服务质量提升。聚焦研发、金融、物流等服务功能,提高兰州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精细化、品质化和国际化水平。
——坚持重点突破、特色发展。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形成优势行业和领域,带动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培育特色化服务,围绕核心城区、制造业基地、开放平台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增强集聚辐射和示范带动效应。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稳步提高,成为推动兰州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支撑。到2025年,兰州新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国际贸易和商务服务业,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布局,逐步走向精细化和品牌化,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文化旅游、跨境电商和连锁经营。
——产业影响持续增强。现代服务业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形成一批优势品牌,逐步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标杆。
第三章 布局与结构
按照“1区1县3园”的新发展格局,以兰州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产业联动机制为基础,按照产城融合、良性互动、错位发展的原则,努力构建“核心引领、多区互补”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一节 核心引领
将中川园区打造成为新区城市品质形象核心区,重点布局临空服务、航空物流、保税物流、科技金融、会展经济、中介服务和行政商务等高端服务业。依托兰州中川国际航空港,打造临空产业集聚区和保税、仓储、进出口加工、转口贸易集聚区。建设空港经济圈,发展旅客中转服务的住、餐、行、购一体化服务。利用综合保税区国际展示功能和政策优势,树立品牌形象,进一步推进进口商品展示销售。立足中川园区人口密度较高优势,布局酒吧一条街、小吃一条街,发展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时尚运动等多种商业业态,打造集聚人气商气的新区娱乐中心。发挥金融业资金融通关键作用,加大资金要素供给,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争取设立兰州新区绿色发展银行,切实增强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依托新区科文旅集团大数据产业园、华为云计算中心、兰石集团“兰石云”等优势资源,发展面向各行业领域的安全可信云存储及计算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新区科文旅集团、西部恐龙园、晴望川民俗文化村、中川小镇等市场主体和资源做好“文化 旅游”文章。在文创产品开发、ip打造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将中川园区作为兰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主阵地,全面提升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开放大门户、丝路大空港、经济大快线”中心地位。重点建设基地航空保障基地、航空机务维修基地、航空物流基地,布局航空港商服中心、中央厨房 配送中心、空港旅游集散中心,打造中川机场国际空港。加快建设兰州新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交通物流园和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园。
第二节 多区互补
按照“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围绕秦川园区、西岔园区和水石片区(皋兰县)三个功能片区,培育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秦川园区:依托中川北站铁路口岸,发展公铁联运、仓储物流、分拨配送、金融仓储等现代物流服务业,建成辐射西北、连接中西亚和欧洲的国际物流、产业物流和商贸物流中心。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发展农业服务业。立足精细化工园区,发展新材料技术服务、测试、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从高端化工产品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生产全链条发展,打造西北地区化工新材料研发中心,带动园区产业持续发展。立足中川北站和高家庄站,积极构建现代高效的“通道 物流 产业”运行体系,把中川北物流片区建成西部生产资料集散中心、采购供应基地和应急保障基地。立足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发展技术先进的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循环经济大产业,带动物流等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岔园区: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打造科教中心和未来行政中心。围绕高铁南站,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业综合体、高端商务办公、星级酒店、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以汽车展示、销售、信息、配套服务为主,集汽车博览、汽车游乐、汽车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汽车城和应急救援等特殊功能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配送企业。加快紫金大厨房等企业开展的“中央厨房 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推广工作。依托职教园区内职业院校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培育人力资源骨干企业,实施专业人才培育计划,为甘肃乃至西部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在职教园区商业区建立互动娱乐体验区、文创体验区、运动潮牌体验区、特色生活体验区和特色美食体验区,为年轻消费群体打造城市活力聚集地和新生活方式体验地。
水石片区:打造兰州市城市主拓展区和主城区未来人口主要承载地,配套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零售、住宿、餐饮等商业业态,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加快新区“向东向南”发展,结合皋兰县水阜、石洞、黑石等乡镇实际,重点发展金融、设计、仓储、康养、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建立快件物流节点和城市快速消费品配送中心。依托什川万亩梨园,推进什川运动休闲小镇、什川田园综合体建设,壮大什川旅游业发展;建成集养老、休闲、疗养为一体的综合养老康复中心。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一、现代物流业
打造高效的物流枢纽运营体系。依托新区“一区、两港、六大指定监管场地、两个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围绕“区港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通道物流重点项目、不断提高综合保税区、铁路航空口岸及物流产业园运营水平。加快发展航空物流。依托兰州国际空港打造航空物流枢纽,大力发展卡航一体化物流联运业务,试点开展航空高铁快运邮件联运业务。在巩固既有8条国际货运包机、3条国际客运腹舱带货航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航空货运包机目的地和腹舱带货航线。鼓励国际国内航空快递企业入驻航空物流园区国际快件中心。鼓励有实力的航空公司在兰设立货运基地,并依托直飞货运航线资源,大力发展“卡车航班”等多式联运方式。积极发展高铁物流。加强与阿里巴巴、菜鸟、京东、圆通等快递公司对接联系,依托高铁南站发展高铁快运物流,谋划建设快递物流园,打造区域快递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
优先发展商贸物流。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兰州新区国际空港、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集聚优势,将通道物流产业作为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突破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现代高效的“通道 物流 产业”运行体系,努力打造千亿级商贸物流集群。融入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国家国际货运班列编组站、兰州国家铁路一级物流基地和中欧国际班列进口商品回程班列集散中心,建成“一带一路”物流集散枢纽和多式联运中心。发挥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公航旅仓储基地等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开展供应链全程服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强货运“五定班列”的服务能力,满足生产制造企业精益物流需求,努力把中川北物流片区建成西部生产资料集散中心、采购供应基地和应急保障基地。加快高家庄站粮油储备基地建设,进一步增强粮油仓储、加工能力,确保粮油供给安全。
积极发展航空物流。提升中川国际机场航空货运运力,重点加强面向中西亚、东南亚等国家门户机场的大腹舱客机运力。支持非基地航空公司在特定优势航线上的货运能力培育。吸引国内大型货运航空公司在兰州中川机场布局全货机运力,实现国际货运包机常态化运营。提升货物集疏联运水平,依托航空枢纽网络开发跨境电商、生鲜等常态化、稳定化、品牌化的“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产品。提升航空枢纽货物分拨配送能力,推动“空港 陆港”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加快发展航空专项物流,发展航空电商快递,打造集仓储、配送、运营、信息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电商物流基地,建成跨境电商区域分销中心。发展航空保税物流,打造服务于生产制造、贸易流通、供应链管理的保税仓储和配送基地及面向西北地区消费市场的进口物资分拨中心。发展航空冷链物流,实现航空口岸与消费市场直接对接,建立和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打造服务西北的区域性航空冷链物流基地。
不断完善保税物流。以综合保税区为依托,形成以保税物流产业为主、保税加工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完善保税仓储功能。加强综保区功能、政策、管理整合,优化产业结构、贸易方式、监管服务,使其面向中亚、东南亚两个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开展新一轮建设。
建设供应链创新服务基地。吸引省内外物流新技术新装备企业落户新区,开展供应链咨询、新装备研发、新技术推广业务,建设西北地区供应链物流研发基地,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物流标准的贯彻实施。
2025年商贸物流产业营收总额突破50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培育3—5家年营业收入超3千万元和10—15家年营业收入超2千万元的物流企业集团。累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达到25条、国际客运腹舱带货航线达到30条,航空货邮吞吐量、到发国际货运班列数、中川北站货运吞吐量分别达到20万吨、400列、700万吨。
二、文化旅游业
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景区建设性规划。打造主题旅游项目集群,注重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面推动景区软硬件服务的跃升。加快西部恐龙园二期、晴望川民俗文化村、中川小镇、恒裕文化旅游综合体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栖霞湖、湿地公园等景区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兰州新区生态休闲的核心地带。坚持文化旅游产业招大商,围绕主题乐园、康养会展、自驾营地、特色民宿、精品剧目等重点,积极引进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强的文旅项目;大力发展观光、体验、养生、休闲等相结合的高品质复合型产品,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引爆点。启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推进区域内资源、产品、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构筑共建共享、相融相促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提升旅游集散功能。依托兰州新区交通区位优势,以打造西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为目标,完善空港枢纽餐、住、行、购服务体系,优化铁路干线网络,建成中兰客专、兰州—张掖三四线,加快推进中川城际铁路提速改造、轨道5号线、环城轻轨以及综合换乘枢纽建设,积极推动中川机场、新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站到主要景区的公路交通无缝对接,便利旅客零距离换乘,增加国际国内航空旅游包机航线,拓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逐渐从周边市场、中转过境市场向旅游集散地、目的地建设转变。
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加快景区连接道路建设,以重点旅游线路为主线,打造生态优美的旅游公路绿色景观廊道,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及品牌连锁经济型酒店入驻新区,培育商文旅融合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配套发展旅游购物娱乐场所,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扩大文化旅游消费。
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强化“大旅游”意识,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与农业、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大力实施“旅游 ”战略,以丝路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文化、生态文化为核心,围绕“一小时经济圈”,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构建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亲子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积极融入甘青宁旅游大环线,培育打造工农业研学、生态观光、亲子体验、都市休闲、欢乐购物等精品旅游线路。
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47亿元,力争国家4a级以上景区达到2家以上,新区特色旅游商品达到20种以上,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重达到30%,创建达到国家3a级景区标准的乡村旅游景区或度假村1个、乡村旅游样板村1个。
三、现代商贸业
建设专业化市场体系。引进培育商贸物流龙头企业,构筑高水平物流产业发展平台和专业市场,打造服务西北、连接“一带一路”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依托兰州新区多式联运枢纽优势,重点发展建材木材、粮油、装饰装修、进口商品、工业工程机械、农副产品及花卉等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建立与兰州新区产业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现代化、规范化的批发市场体系。
加强商贸服务中心建设。以中川园区为主体,建设高等级商贸综合体写字楼,加强商贸会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职业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建设,配套建设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提高商贸服务能级。在主要社区、街道打造15分钟生活圈标准化生活服务设施,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电子商务和网上商城等新型零售业态,提高居民便利化服务水平。
建设特色商业街。发展紫云街、晴望川等特色夜市和红星美凯龙家居、万利城建材、紫金农贸市场、国源农贸市场等特色市场,明确特色商业街区空间布局、业态定位。培育瑞岭国际、东航、建投时光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区,实施特色商业街区示范建设工程。依托中川机场t3航站楼、综保区、进口商品批发中心,重点建设进口商品购物街区、紫云街小吃一条街、栖霞湖酒吧休闲街区,构建美食文化商业街。打造职教园区“特色夜市”商业区。
不断发展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商贸服务功能转型升级。进一步培育壮大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新区农投集团开发电商品牌,开展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依托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保区及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平台优势大力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保证综保区公司等30家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开发“新区通”公众号鼓励发展智慧旅游,提升旅游消费智能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等新业态发展。积极探索推广无人收费系统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停车场等新零售业态。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环球汽车等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销售”等新模式。加快紫金大厨房等企业开展的“中央厨房 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推广工作。
到2025年,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8亿元,餐饮业、住宿业营业额分别突破10亿元和15亿元,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50亿元,培育发展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的美食文化街2条,年营业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餐饮企业5家、500万元以上的10家、200万元以上的15家,农家乐15家,建成星级以上酒店10家。
四、金融服务业
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围绕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建立绿色金融支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框架、构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发展绿色保险、稳妥有序推进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扩大绿色金融对外交流合作、构建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产业、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流动,实现所有大中型新建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达到或超过国家绿色标准,绿色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符合绿色投向的融资较快增长,金融机构通过绿色金融产品投资项目数量显著增加,绿色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争取设立兰州新区绿色发展银行。加大对兰州新区重大工程项目支持力度。研究建立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金融基础设施,筹建兰州新区产权股权交易所,支持股权众筹融资等创新业务先行先试。有序推进金融科技领域前沿性研究成果在兰州新区率先落地,建设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兰州新区金融科技中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在兰州新区开展相关业务。
积极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和挂牌等方式募集发展资金,鼓励试验区企业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收购标的企业股权或资产,推动现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污染防治、清洁能源、节水、生态保护、绿色农业等绿色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用于传统生产方式和技术的绿色化升级改造。
打造“绿金通”金融科技平台。积极推动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搭建集聚金融机构、汇集信贷产品、实现在线融资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争取设立西北地区碳排放权和排污权电子交易平台。
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以上。
第二节 完善提升新兴产业
五、电子商务业
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利用好中国(兰州)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平台,以跨境电商产业园为主体,引进和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大力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鼓励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规范的“海外仓”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体系。促进市场采购贸易发展,培育若干个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推进在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实行市场采购贸易,扩大商品出口。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强其通关、物流、退税、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能力。
推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支持园区传统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智能物流园区与线下展示中心转型,实现由商品批发向智能化供应链运营转变。支持新区商投集团、大润发、膳择食记等传统零售企业,建设模式创新、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网购平台,推动线上线下协同互补,增强场景化、智能化体验功能,实现向多业态、智能化商城转型。
扶持培育专业网络零售重点企业。鼓励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安全保障、信用服务、网络支付和物流配送五大体系建设。推进电商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强化仓储、配送、采购等功能,建设联创智业园、丝路电商产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清晰、服务体系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培育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积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抓好示范工程,设立电子商务专项扶持资金扶持电子商务重点示范项目。
“十四五”期间,新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5%。到2025年底,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20%以上。
六、信息服务业
夯实新一代基础设施支撑。构建“网、云、数”融合的新一代宽带网络、感知网络和云计算平台等数据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网络供给、信息感知和数据承载能力。以提高政务管理水平、民生服务能力和推动传统优势行业转型升级为目标,联合新区科文旅集团大数据产业园、华为云计算中心、兰石集团“兰石云”等优势资源,打造面向各行业领域的安全可信云存储及计算环境。加快数据采集汇聚,强化数据共享交换,推动数据有序开放,建立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和开放考核评估机制。推进新区与省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级联对接,打通与省市级平台和各部门业务系统接口,打造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互联互通“大通道”。研究制定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建立政务数据开放目录和数据开放清单。
培育壮大数据信息产业。落实“上云用数赋能”行动,对接国家“东数西算”产业联盟,推动移动二期、电信二期、国网云数据中心二期、大数据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成运营,加快大数据产业园三期建设,全力打造国家大数据创新应用“试验田”。以数据产业园为主体,按照信息制高点建设要求,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大数据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结合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建设和“互联网 ”行动,按照“补短板”、“强安全”“汇数据”“强分析”“重智能”“便管理”的原则,引进和培育与信息服务相关的大数据应用、网络安全服务企业,深化和拓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实现数据汇聚、交换、共享,发展大数据产业,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有序实施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建成新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二期)、新型智慧城市视频融合共享平台、新型智慧城市大视频专网等项目。
“十四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达到31%。到2025,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数据信息核心产业产值达到57亿元,建成30万个机架,培育形成3—5家主业突出、创新力强、带动力强的数据信息创新型领军企业,数据信息高新技术企业达5家以上,创新平台10个以上。打造西北机架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争取成为国家西部数据中心集群弹性节点,纳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节点和重点区域集群。
七、人力资源服务业
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区。面向兰州新区医疗卫生、金融财贸、工程建设、能源化工、环境园艺、学前教育、艺术设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各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培育建设有规模、有辐射力、有影响力的兰州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优质人力资源引进、交流和汇集。探索园区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长效机制,落实产业园在税收、资金、工商、土地用房等方面政策,着力构建在全省有较强竞争力、在同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培育人力资源骨干企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有核心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开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的企业,按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快发展。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重点骨干人力资源企业的发展。
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依托西岔职教园区,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开展行业急需人才培训。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开展学术交流和研修活动,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逐步推进“引企入教”改革,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教融合先行区、技能培训示范区、对外合作引领区,建成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高端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第三节 配套发展潜力产业
八、健康服务业
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服务。树立与公立医院差异化发展的理念,以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连锁化为方向,引导民营医疗机构通过资源整合、连锁经营、托管共建等方式向“专、精、优”方向发展。支持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合作办医,保障审批公平,助力新区内民营医院发展。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园区、镇、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提升新区养老服务运营中心管理水平。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提高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水平,实现中心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着力构建智慧养老新模式,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企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行、助医等“点菜式”精准便捷养老服务。加大新区财政对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社会资本创新发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模式。
培育一批养老服务运营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发挥养老产业化主力军作用。深入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打造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探索居家社区智慧养老。
培育发展健康管理。大力发展以专业健康体检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服务,引进名中医馆、气功馆等专业机构开展以中医为主导的康疗保健健康管理服务。以个性化健康体检为切入点,延伸发展健康风险评估、保健指导等健康咨询服务。引导健康管理企业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合作,实现健康检查、就医治疗、治疗后康复等服务环节的无缝对接,提升健康管理专业化服务能力。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临床医疗、健康管理、移动健康服务、智能服务的深入应用与融合,充分整合智慧医疗一期已建信息系统建设二期项目,全面建成实用、共享、安全的智慧医疗平台。
九、会展服务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展会项目。加强与国内外会展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在兰州新区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带动当地会展企业快速发展。本着“会展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依托“一会一节”影响力,争取在兰州新区举办“一会一节”分会场,扩大兰州新区经贸交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助力兰州新区服贸水平提升。
培育特色品牌展会。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产业链展览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博览会、商超供应链展览会、跨境电商大会、药品及医疗器械展览会、养老产业博览会、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博览会等展会。筹办“中国国家级新区发展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端发展论坛”“中国西部房车旅游及露营地产业展览会”“中国西部渔具及户外装备展览会”及“中国西部露营地投资发展高峰论坛”等展会及会议,并穿插举行兰州城市穿越赛、兰州特色美食节、中国西部房车露营大会暨房车自驾车敦煌游等相关配套活动。
扶持发展会展企业。制定出台新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会展发展引导基金,扶持和壮大专业会展企业。制定扶持政策并引导本地会展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经营、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样化的资本经营战略,组建大型会展企业集团。
加快会展设施建设。学习国内外成功节庆活动的运作经验,积极应对国内外会展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趋势,采取先期政府投入和主导,后期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以兰州新区绿地国际会展中心、兰州新区石化展览馆、甘肃省体育馆、兰州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为载体的会展活动开展,逐步夯实会展业发展基础。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大型会议中心。通过举办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等大型专业展会,提升新区国际影响力。
打造会展产业链。推进会展业与文化、旅游、传媒、娱乐、影视等关联产业融合,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办好会展活动,拓展“双招双引”渠道,广泛招引客商,集聚更多项目、资金和人才,形成“办成一次展会、吸引一批人才、引进一批项目、壮大一方产业”的效果。
“十四五”期间,会展全产业链更加完善,会展业年收入达10亿元以上,形成40—50家会展产业链企业,年参展商2万家,累计展出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吸引客流300万人,城市形象得到整体提升。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产业发展推进机制
成立兰州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新区管委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初期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研究落实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着力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建立相关行业协会和产业发展联盟等组织,引导、推动行业协会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内部管理,积极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强化其信息收集与统计、沟通政府与企业、协助政策制定与实施推进等功能。
第二节 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编制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做好政务服务事项动态调整。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对行政许可的监督评估。有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最大程度为企业开办提供便利。认真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以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主体投资经营活动的资质、股比、注册资金、从业人员、营业场所、经营范围等要求,深入清理在生态环境、卫生、安保、质检、消防等领域设置的不合理经营条件,取消证照办理、设备购置、人才聘用、人才发展等方面不合理限制,实现按市场化原则自负盈亏经营。持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单一窗口”功能由口岸通关执法向口岸物流、贸易服务等环节拓展,逐步覆盖跨境贸易管理全链条。推广实施进口货物“两步申报”通关模式。精简需在进出口环节验核的监管证件和单证数量,大力推行无纸化通关作业。推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公开口岸收费目录清单,整治物流堆场等领域的乱收费、不合理收费行为。清理规范铁路等货运不合理收费,降低收费标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逐步构建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营商环境。
第三节 提升新区人气,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通过降低商品房买卖契税,执行最低首付政策及买房即给户籍政策,吸引更多人群在新区生活、置业。重点引进机械制造、电子制造、食品、服装、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大量产业工人入驻新区。进一步提升职教园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着力做好秦川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工作。鼓励吸引省直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迁入新区,逐步强化兰州新区承接老城区副中心的职能。将兰州新区作为全省灾后重建搬迁安置主要承接地,引导鼓励陇南等地暴洪灾害中住房严重受损群众向新区搬迁,扎实稳妥推进搬迁安置工作。
第四节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产业促进功能
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社会研究机构、职教园区相关专业教师构成的现代服务公共研究服务机构和平台。搭建招商引资与市场开拓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招商引资、企业形象设计、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技术合作咨询、品牌打造等服务。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持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现代服务业信息网建设,推进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运用整体水平。以职教园区研发资源为基础,大力引进、培育科技研发机构、人才、企业,建立兰州新区现代服务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技术研发、职业培训、市场开拓、项目管理等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一个能够快速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平台及在人才政策落实、人才培训、人才派遣和ag8九游会j9登录的人才招聘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服务的平台。
第五节 完善投融资体系,建立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开发基金、保险、债券、票据、信托、股权、融资租赁、融资担保、责任保险等投融资模式,逐步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建立政府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商业街、内外贸融合平台等关键领域、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建设。组建村镇银行、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公司、融资担保公司、金融控股集团,吸引更多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加快企业做大做强。扶持符合条件的现代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六节 加大扶持奖励力度,培育做大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性作用,每年设立一定数额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产业扶持为主,主要对品牌培育、宣传营销、公益性项目建设等进行补贴投入。同时,整合相关渠道建设资金加大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交通建设、生态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文化体育发展等机遇,整合配套资源并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倾斜,向精品景区及周边文旅项目集中。
第七节 强化规划实施监控,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分年度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期末评估,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充分听取新区各界人士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意见建议。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健全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重视和鼓励社会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集民智、聚民心”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附件
兰州新区